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4届毕业生呼秀莉,正是践行这一殷切希望的青年代表之一。2024年6月毕业后,她跨越3800多公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新疆这片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土地,承载着呼秀莉奉献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初到皮山农场,等待她的是沙漠腹地的风沙、相对闭塞的交通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她很快便要面对服务群众的实际需求。但面对困难,呼秀莉没有退缩。她随身带着翻译软件,配合肢体语言,耐心细致地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通过积极参与日常工作,很快搭建起与群众之间的桥梁,适应并融入了边疆基层工作环境。
融入基层,从心开始。一次特殊的经历,拉近了呼秀莉与当地群众的距离。
今年3月31日是肉孜节。清晨,呼秀莉跟着城镇和生态保护中心的维吾尔族同事努尔麦麦提·阿卜拉到群众阿布拉·艾尼家中做客。这是她在新疆度过的第一个民族传统节日。
“在河北老家从没见过这么热闹的节宴!”呼秀莉学着用三指捏起抓饭,一旁的努尔麦麦提向她介绍抓饭中胡萝卜、葡萄干等配料的寓意。当热气腾腾的烤肉串端上来时,阿布拉大叔教她如何转动签子吃肉。琥珀色的抓饭、色彩鲜艳的大盘鸡、香气扑鼻的清炖羊肉汤……这场充满当地特色的节日盛宴,让呼秀莉深刻感受到了新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当地群众的淳朴热情,消除了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她说:“这次节日体验不仅仅是品尝美食,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带来的温暖,拉近了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
满怀青春的赤诚,呼秀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在帮助农民采摘红枣时,她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在为普通话不太流利的维吾尔族老人办理业务时,听到老人连声道谢,她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参加当地的中秋篝火晚会,她感受到了异乡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而在兵团基层连队的日常工作中,呼秀莉更是积极主动,不怕吃苦。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书材料,她细心梳理,磨炼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准的文字表达能力。与维吾尔族同事和群众的朝夕相处,让她学会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练就了化解语言障碍的智慧。正是通过参与这些具体而细致的基层工作,呼秀莉完成了从一名青涩学子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多面手志愿者的蜕变。

呼秀莉帮农民采摘红枣
回顾在华侨大学的时光,呼秀莉认为,学校为她奔赴西部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国际志愿者日、支教、“新生领路人”等各类志愿活动,担任团支书、校团委宣传部负责人等学生干部,这些经历深化了她对志愿精神的理解,锻炼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
特别是在多元融合的校园环境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相处,成为呼秀莉学习跨文化沟通的“启蒙课堂”。她学会观察、理解差异,并尝试用更有效的方式沟通,比如在语言不便时,通过手势、图片等辅助交流。这些在大学里习得的沟通智慧和志愿服务理念,都被她带到了皮山农场,成为她服务当地群众、开展基层工作的宝贵财富。
从求学闽南侨校到扎根西部边陲,呼秀莉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边疆的土地上书写奉献的故事。“我将继续发扬奋斗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边疆发展贡献力量,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她说。

呼秀莉和父母合照
(责编: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