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主页 |  加入收藏 
专业建设与质量管理科

关于开展华侨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示范团队和虚拟教研室立项建设的通知

时间:2022-04-29作者:

各学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推动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新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四有”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经研究,决定开展华侨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示范团队和虚拟教研室立项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和根本标准,围绕新时代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人才的建设要求,通过高水平的教学示范团队和虚拟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励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贯彻落实“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侨校+名校”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教书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优化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形式和管理模式,构建学校教学发展共同体和基层组织文化,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注于本科教学、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一流本科教学示范团队和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机制健全的虚拟教研室。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依托教学团队和虚拟教研室,广泛开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能力提升等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信息化综合素养。

(二)坚持协作共享。基于教学信息化平台,引导教师、团队和院系之间加强跨专业、跨高校、跨地域的集体备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推动与其他兄弟高校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建设的交流合作,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三)坚持分类探索。鼓励支持各学院、特别是优先支持有关教指委委员、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负责人围绕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主题,开展多元化探索,建立健全多层级、多学科领域、多类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四、建设任务

(一)创新教研形态。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时代教师和教学团队教研活动新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运行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合力和教学活力,整体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学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载体,推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方法手段等个性化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以本为本”意识,促进教师全方位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三)共建优质资源。结合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和“四新建设”等新发展、新要求,协同共建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实训项目、虚拟仿真项目、数据集等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教学协作新模式。

(四)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开展常态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发挥校级及以上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以及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案,促进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建设要求

(一)本科教学示范团队

1. 推荐名额

各学院可推荐申报教学团队2个,每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或通过工程教育等权威认证专业(不含IEET及省级认证专业)增加推荐指标1个,每个学院最多增加2个推荐指标。

2. 建设周期

立项建设周期为3年。

3. 组建要求

以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形式组建团队;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在本学科专业或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连续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授课5年以上,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领衔组建团队;成员职称结构分布合理,人数为5-10人;团队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成果,改革成效突出。

4. 建设目标

1)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支撑,以推动“一流团队、一流教学”为任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设期内获得3项(含3项,下同)以上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项目;

2)在境外生培养及境内外生融合教育等方面有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

31名以上成员入选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类型荣誉或“精彩一堂课”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等校级教学竞赛三等奖以上;

4)开设3门以上专业核心、专业基础或专业选修课程,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好,具有良好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氛围;

5)具有3项以上校级及以上在研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成果显著;

6)新建1门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制订新建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案,用于开展慕课混合式教学,基本形成可示范推广的混合教学模式。其中,团队已建成的慕课资源应当在线上授课2轮以上;

7)定制化引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以上,积极应用线上知识学习和测验、互动,线下翻转课堂讨论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有过程完整的教学活动记录和慕课平台教学服务;

8)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依托,以构建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为任务,取得3项以上校级及以上实验教学平台(项目)立项、实验系列相关教学成果或教改项目;

9)开设综合实验课程2门以上,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10)参与科研课题项目,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不少于2项,每学年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内容更新率不低于10%

其中(1-5)项为必须满足的建设任务;(6-7)项需满足一项,以教务处立项文件和认定为依据;(8-10)项需满足一项,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立项文件和学期教学课表为依据。

(二)虚拟教研室

1. 推荐名额

各学院可推荐申报虚拟教研室2个。每个国家级一流课程或获批立项教育部课程建设项目增加推荐指标1个,每个学院最多增加2个推荐指标。

2. 建设周期

立项建设周期为3年。

3. 建设条件

1)教研室负责人优先推荐由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或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等高水平教师担任。

2)教研室成员不少于10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和实践团队。拟培育申报区域性及全国性虚拟教研室的必须有中西部高校教师参与,鼓励跨境开展合作。

3)教研室所依托专业或课程已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或一流课程的优先推荐申报。

4)虚拟教研室已有实体教研室建设基础,与跨学科专业、跨校、跨地区的教学团队已开展或部分开展教学研讨和协作活动,具有良好的教学研究协作基础。

4. 建设类型

1)在建设模式方面,虚拟教研室分为本校内、区域性、全国性教研室。学校优先支持和鼓励试点建设全国性、区域性虚拟教研室。

2)在建设内容方面,虚拟教研室分为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教研室等类型。

六、项目管理

1.实行限额申报、择优立项,项目建设周期均为3年。各学院应充分重视本科教学示范团队和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优先支持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申报,青年教师担任申报负责人的项目推荐比例应不少于学院总推荐指标的三分之一。根据申报条件,学院择优汇总推荐。学校将对申报项目组织专家评审后公布立项结果。

2.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学校将组织分期检查和评审验收,确保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成效。对建设期满、成效显著的项目,将在全校范围进行经验推广普及,并将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同类项目。对建设期满、未达到全部建设目标的项目,将延期结项一年,一年后仍未达标的将撤销立项项目,并予以通报。建设期内,若团队成员发生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取消立项资格。建设期间,根据教学需要需调整团队负责人的,应报教务处审核批准。

3.学校设立基层教学组织专项建设经费,对获批立项项目分年度予以资助。经费审批由团队负责人管理,鼓励学院配套建设经费。首批建设经费将在项目获批立项后下拨,其余年度建设经费将在学校组织的分期考核通过后下拨。对分期考核不合格的,暂停下拨下一年度建设经费,在项目整改达标后予以补拨。

七、申报材料和时间要求

1.电子版材料请打开以下链接,通过华大云盘提交(其中:学院将汇总表命名为“**学院+华侨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推荐汇总表”,申报教师将申报表命名为“**学院+教师姓名+申报项目名称+本科教学示范团队或虚拟教研室申报表”):https://pan.hqu.edu.cn/collection/f5edbf9a1b641ed0388e178cc14b72ec

2.纸质版材料包括汇总表、申报表一式一份,由学院盖章后统一报送教务处;

3.请各学院做好规划培育与评审推荐,最迟于527日前完成相关推荐工作并将申报材料电子版和纸质版按以上要求进行提交,逾期系统自动关闭,将不再受理。

4.教务处联系人:

泉州校区:专业建设与质量管理科(杨思椿科学馆302室)

林妤芳 老师,电话:0595-22693618

厦门校区:专业建设与质量管理科(行政研发大楼602室)

李金杰 老师,电话:0592-6161161

 

附件:1.华侨大学本科教学示范团队申报表

     2.华侨大学虚拟教研室申报表

     3.华侨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推荐汇总表

 

                                                   教务处

                                          2022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