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主页 |  加入收藏 
质量工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工程 > 正文

《体育选项》教学大纲

时间:2016-08-19作者:


适用对象 全校本、专科生

一、 总纲

(一) 引言: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 ”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体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的‘三个面 向’,坚持“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为适应 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本大纲以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使“三基”教学与发展身体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不同运动能力、志 趣爱好开设专项选修课,实施俱乐部型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 惯 。改革课的组织形式和教法,树立主动体育的教学新观念。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加强教师对教学的指导,又要调动学生学习和 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 互评,组织 管理竞赛与裁判,体育鉴赏等能力,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体育教育,以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

(二) 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1 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密集的高度信息化
的时代,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以往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 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综合型”的人才,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体 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满足精神追求,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勇 敢、顽强、竞争、进取的精神。

3 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体育对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学 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应用各种体育手段,去培养、锻炼和养护人的身体,使人体得到健 全而完美的发展。

4 传授“三基”,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 体育后备人才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辅导员。

5 体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增强体质,使学生以健壮的体魄顺利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 ,将来更好地担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

(三) 选编教材的原则

1 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以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为依据,从“ 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实际出发,每项教材的选编应突出重点,做到少而精,体现知识性、 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
2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按照俱乐部的运作方式,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 许 可的前提下,注意选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育意 识,养成锻炼习惯。

3 从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出发,选编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教材内 容。同时充分发挥体育项目的独特功能,使学生体质的增强寓于趣味性、娱乐性、竞赛性之 中。

4 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 性、民族性、多样性、趣味性、活泼性和本校特色。

二、 细则

(一) 课程开设年限

1 先修部、高职生体育必修课为一年,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课;

2 本科生体育必修课为2年,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课;

3 本科生三、四年级体育为选修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18周课(以俱乐部形式在课外进 行)

(二) 课程类型

1 一、二年级本科男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 健身、普修课;

2 一、二年级本科女生开设健美操、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身课;

3 保健课(康复、娱乐);

4 游泳为各年级体育必修课。

(三) 课的组织形式

1 先修部、高职班、以班级为单位,男、女生分开上课;

2 本科生一、二年级不论年级专业,以选择专项、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分班上课。

三、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现代体育教育已由过去单纯竞技体育为主导,向健身、康复、娱乐、竞技和生活等全方位的 育人方向转变,评价也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社会观转变,师生关系从服从型向合作 型方向发展。为此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俱乐型体育教学模式,必须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 满足需要,发展个性。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必须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学生对选
项的要求,把学生的意向和行为系在一个共同的情趣和追求上,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 培养高尚品德,享受人生乐趣,形成正确的体育观、道德观,为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 的基础。

2 “双主体论”。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教师为主导,旨 在意味着由“体育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转 移,意味着“教师中心型”向旨在自我教育的“环境活用型”转变,体现教育过程由权威式 传递知识,向指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化,实现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自主化、终生化、 开放化。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重视认识和情感体验,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增强体育 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

3 提高技能与发展素质并重。增强学生体质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各选项课程统一安排一 定 时数的素质练习,特别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难点之一的耐力素质练习,既作为教学内 容,又作为素质练习,在秋季教学中课课练,使“难点”变为“热点”。同时以“选项”为 激励机制,把“达标”作为选项的必备条件,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 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现代化。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在。必须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着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互评等 能力;以“情境教学法”、“音乐伴奏法”、陶冶情感、愉悦身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 的轻松、学的愉快、达到理想效果。同时加强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现体育教学的多样 化、现代化。

5 课内外一体化。课内以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兴趣,增强体育意识,掌握运动技能、健身 技能为主;在课外则参与俱乐部举办的训练和比赛,重在提高运动技能,掌握保健卫生知识 ,养成锻炼习惯,把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