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主页 |  加入收藏 
教学研究科

华大教学简报2011年第6期 机电学院—加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11-06-16作者: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担负着为其它行业提供制造装备的重要任务,机械制造业的先进程度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作为外向型华侨大学的工科学院之一,我院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树立面向海内外、为大机械行业服务的专业思想,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除公共基础课外,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是对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影响最大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这两个环节亟待进一步加强。本学年我院教学改革的目标如下:
一、加强《工程力学》教学,安排专门的习题课
工程力学是现代工程技术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工程力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经典内容,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许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都直接应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机械原理》课程中, 需要用工程力学中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的分析方法去分析“连杆机构” 和“ 凸轮机构” 等各种机构的复杂运动;要用静、动平衡的概念去分析机构的平衡; 在机械效率一章中运用工程力学中的机械效率、摩擦、自锁等知识。在《机械设计》课程中, 需要分析齿轮、传动轴、蜗轮蜗杆的受力和变形;要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齿根部的弯曲强度, 蜗轮轮齿的强度, 螺栓联接、键联接的剪切强度, 齿轮传动轴和蜗杆的强度、刚度, 等等。这些都需运用工程力学中的摩擦角、自锁等知识以及构件变形、双向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刚度条件等理论。此外, 还要用“机械振动”中关于共振的原理, 避免机构发生共振。在《金属切削原理》课程中,需要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去分析切削合力与分力;要用变形与应变的知识分析金属切削时的剪切变形和剪应变。在《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 需要计算支承件的弯矩、扭矩, 需要讨论支承件的刚度及其动态特性, 要计算传动件的疲劳强度等, 也要运用工程力学中的基本理论;需要考虑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残余应力、机械加工中的振动等因素对机械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应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因此,学习这门课程, 既可以直接解决一些简单工程实际问题, 又可以为后续的有关课程打好基础。同时掌握工程力学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将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工程力学》课程的综合性强,逻辑推理性强,灵活性大,因此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近几年来,学完《工程力学》课程后,每个班级都有十几个学生挂科,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工程力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因此,从本学年开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除进一步引进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希望学校能批准每周安排一次专门的习题课,由老师现场解答学生在做习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进行解题方法讲解。我院《工程图学》课程实施专门辅导课多年,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工科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多个实践性环节。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院将《金工实习》设置为基础平台,使各专业的学生对生产加工过程有初步的了解,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对低年级学生开设《认识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企业现场进行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伊始,对所学专业的工程对象和专业特点有直观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对高年级学生开设生产实习,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实际生产过程所使用的设备、工装夹具、产品的加工工艺等的原理和构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开设电子实训和数控实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加工技术,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设计演练的初步训练,是本科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高校扩招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使学生外出实习遭遇种种困难。毕业设计环节也存在毕业设计场地、设备硬件条件、指导教师数量和实际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的训练不足。因此,需要探索新形势下合适的实习、毕业设计模式和管理措施,以保证实习质量和毕业设计质量。本学年学院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如下:
1、 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采取灵活的方式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联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设新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数量增加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已经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的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实习基地,为我院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提供保证。
2、进行现代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学科学生《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本学年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认识实习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随着我院专业的拓展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对实习项目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改革,不仅实习项目、内容从广度上要适合多专业的需求,而且从深度上要适合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1)尽可能让学生在多家不同的企业实习,以了解各种形式毛坯成型方法、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以及装配过程等。实习企业尽可能选择规模较大,工艺、设备先进的企业。(2)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组成相对稳定的《认识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加强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要求每个指导教师应对每个实习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3)进一步加强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实习企业的生产特点,编写实习指导书和思考题并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避免学生被动实习参观,出现走马观花的局面;(4)在实习参观过程中,采取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现场技术人员联合指导的做法,充分利用企业现场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解答生产实际问题,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实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实习成效和质量,把《认识实习》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3、积极改革“生产实习”的形式:充分利用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有利条件和教师与企业之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使更多学生的“生产实习”以 “顶岗实习”方式进行,即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来完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4、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尽可能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工程实际。结合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企业,鼓励毕业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的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工程实际,学生以见习生的身份参与企业比较完整的实际生产过程锻炼,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5、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实践性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各实践性环节管理规定。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拟采取目标责任制管理,即严格质量要求,而指导过程可采取灵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