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主页 |  加入收藏 
教学研究科

华大教学简报2011年第8期 工学院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体系

时间:2011-06-29作者:

一、工学院简介:工学院成立于2010年7月,9月开始招生,首批专业紧密结合了泉州市的优势产业微波通信技术、新兴产业光伏和半导体照明工程以及正在兴起的物联网产业等,分设信息工程(微波通信方向)、光电子技术科学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现有学生近190人。
二、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及我校的“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确立工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是:
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三、开展企业调研和完善教学计划
1 、调研目的:课程设置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要求。
2 、调研内容: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否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如何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程的设计如何能与实际产品技术更加紧密联系(例如仪器仪表的配置、实验的装置模块、指标要求、工艺结构等)。
(3)与企业联合建立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建立“3+1”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完善教学计划:借鉴国内先进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为了使教学计划更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特别邀请企业教授级高工、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及校内各学院专家教授共同对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进行论证,教学计划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精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1 、根据工程学科专业特点全面修订“厚基础、宽口径”、“强化专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鼓励跨学科领域学习,提高跨界多元的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建设特点:
(1)构建共同平台:大一、大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同平台,根据三个专业的特点,重点加强电子电路设计分析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深入学习专业课打下 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
(2)专业课的设置,既考虑了正在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又适当结合技术的发展与学科前沿,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又有利于继续学习深造.
(3)建立选修课程模块:各专业建立若干个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模块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模块,引导学生修习本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感兴趣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界多元的创造力。
(4)建立挡课系统:借鉴台湾高校的办学经验,按照课程学习的相关性,构建专业基础课的修习挡课系统,未能修习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不能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
3 、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1)调整、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的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验的方法更接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意识。在基础阶段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与企业联合建立的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采用短期见习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培养责任心和协作精神,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适应企业的要求。
(3)聘请企业中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择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竞赛课题,指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争取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科创基金,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
(4)加强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科技竞赛活动,营造创新实践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对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可以免修一些相关的课程、在学校的评优评奖中加分。要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带头,以身作则。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以老带新,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
(5)部分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采用“3+1”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前三年以学校培养为主,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最后一年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