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主页 |  加入收藏 
教学研究科

华大教学简报2013年第7期 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时间:2013-09-26作者: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离开了熟悉的学习环境与升学压力,其学习生活进入了动力真空带理想间歇期。一年级新生学习心理及所处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新生必须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与实质

自主学习概念的出现,起源于心理学家的质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操控能力,并非传递学生的记忆信息。19世纪,心理学的各流派都对自主学习作过一定的研究。操作行为主义学派,以斯金纳为代表,提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控制、自我规划、自我强化的过程,认为自主学习是自我强化同学习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相互关系;Zimmerman等人则认为,自主学习涉及个人、行为、环境等因素,指自我、行为、环境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结果;卢仲衡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它以独立性为核心,各种良好的心理机能发挥作用,推动个体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涵盖主动阅读、自我组织、独立思考、自觉探求、不断创新等能力;庞维国提出,如果个体能对学习的动机、时间、内容、方法与过程等,都能主动进行选择、控制或调节时,即为自主学习。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自主学习是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的学习是相对的。

近年来,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有许多种表述,如自学学习者控制的教育自律性学习自己组织的学习自己计划的学习自我教学等等。但无论如何表述,其共同特征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没有绝对标准,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不断走向自立。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自主学习,就是主体在目标、方法、过程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主体把握行为、环境等因素,主导自己的学习的方式方法。

 二、大学新生的自主学习特征分析

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大学学习在学习目的、态度、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的多样性

目的直接决定方向与动力。中学教育的目的十分简单而明确,主要是学习各门基础知识,获得较高分数,进入理想大学。而大学则强调素质教育,属于提高教育,由于个体的理想、信念的不同,因此学习目的往往呈现多元化。有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5%的新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寻求理想工作,17%左右的同学想回报家人,有少部分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精神缺乏,这说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与就业前景对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还常处于动摇不定状态。由于学习目的的多元性,超过85%的一年级大学生不会规划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接近8成的新生没有旁听感兴趣的其他课程,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不关心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与课程。如果长期学习目的不明确,势必造成学习心理方面的障碍,影响学习的效果。

2.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良好的方法是提高效率、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学习方法正确,就能事半功倍。死记硬背已经不再适合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学习形式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课外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这决定了他们学习方法具有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0%同学是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学长学姐请教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情况,近一半的同学喜欢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还有一半的同学倾向于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调查中,60%以上的同学不喜欢课前预习,但是为了完成作业、应对考试,接近95%的同学选择课后复习、考前突击。80%以上的同学能自己独立完成平时作业,超过60%的同学课余作息时间已成为习惯,双休日他们大都安排交友娱乐,花大量时间学习的占10%左右,36.5%的同学能客观有效评价自己的学习,一半以上的同学尝试过作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自我激励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帮助。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

中学的教学一般以灌输为主,教师安排着学生的学习及活动内容,学生的学习具有随从性。而大学的教学方式则迥异,老师授课通常就是提纲挈领式的,一般只介绍主要知识点、学科发展趋势、重点或难点,学生在学习上要有独立性和自觉性。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学生认为大学课程比较容易,他们对学习很少有厌倦情绪,但是,他们对待学习上的困难却态度迥异,超过七成以上的同学不习惯预习功课,对课后的复习也不够重视,一年级同学仍习惯于课堂的灌输方式,他们不习惯到图书馆或宿舍学习,上网主要是玩游戏,不会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这说明多数一年级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或不太适应,面对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有人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处于一种学习焦虑的心理状态,如果调节得好,能够化成学习的动力,反之则为障碍,影响以后的学习。

4.学习态度的易变性

态度指的是认知、情感与行为方面的因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过程与学习的效果。调查显示:30%左右的同学认为学校校风、所学专业、班级宿舍风气均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大多数同学认为自身努力可以解决学习难题,不愿意向老师同学请教,还不会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生同学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普遍对如何开展自我学习缺乏心理准备。在新的竞争面前,一部分人意志坚强,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另一部分人,无法主动适应变化,情绪焦虑,日益自卑;还有一些人,盲目的自傲与回避困难,学习态度不稳定。同时由于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也造成了不少新生学习动力不足,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这种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轻松感与被动感并存的复杂心理影响着一年级新生学习态度的波动。

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大学新生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和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学习心理特征,呈现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的能动性缺乏、学习的独立性不强的特点。新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认识不深刻、体验不多或不够深刻,对老师依赖严重,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为欠缺等问题。

三、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要提高大学新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从新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面着手,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健康的心理;同时,也要求创设良好的环境,完善自主学习的反馈机制。

1.加强目标引导,内化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当高一级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产生满意的主观效果,必定会推动个体树立前进的信心,增强进取的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新的学习观,大学新生要提高学习效果,实现自我的发展,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确立奋斗目标。把自主学习作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对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内驱力,进而准确把握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充满自我前进的动力,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

学业的成败不仅在于勤奋和刻苦,更在于是否善于学习。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新生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长,了解专业发展背景与课程设置,选修学习方法与策略方面的课程,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文化氛围的引导者,要培养班级合作互助的机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性学习,在与人合作中加深了解自身,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自己,共享团队的智慧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利于激发动机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在一种紧张、活跃的心理状态中,进而激发学习需要,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在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上应不断创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培养健康心理,克服不利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

大学新生常会受到注意力转移、情绪波动、反复遗忘、学习意志转移等一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学校应重视对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通过强化兴趣、动机等使学习充满快乐的情感,培养学生乐学的情绪;其次要培养学生苦学的意志,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顽强的意志力能保证学习的顺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情趣与动机下,振奋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同时,艰苦的努力后获得的成就感、愉悦感又促使学生去克服新的困难,成为学习的新动力。

4.创设良好环境,创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条件

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构建新的课程结构。要培植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应进一步转变角色地位,鼓励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组织讨论式教学和合作式学习,把大学课堂转化为交互式的、自主的模式。学校要开放各种学习场所,提供多种学习资源与教学参考资料,优化实践实习环节。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鼓励教学名师名导吸收一年级新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赴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5.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完善自主学习的反馈机制

考核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考核还是优化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学校必须要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程序和考核纪律,引导学生公平竞争、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学习。要改革学生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式、方法,评价应遵循激励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重视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培养,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成就动力。只有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才会评出信心与动力,评出新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摘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总第97 李立国《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证研究》)